基础医学院邹英鹰教授研究团队、程文婷博后、田海隆博士等合作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发表论文

近日,bat365在线平台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邹英鹰团队联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以bat365在线平台为第一单位,在化学材料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2025年影响因子9.4)发表了题为“Thymopentin-integrated self-assembling nanoplatform for enhanced photo-immunotherapy in diabetic wound healing” 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讯作者为bat365在线平台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邹英鹰教授与王燮副教授,第一作者为同系王润泽,合作作者还包括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程文婷、田海隆等学者。 

糖尿病伤口因易受感染、存在氧化应激及免疫调节紊乱等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大难题,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同时解决这三大核心障碍,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突破这一困境,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多功能光免疫治疗纳米平台(I-P-T NPs),该平台通过近红外光敏剂IR820、免疫调节剂胸腺五肽(TP5)与抗氧化剂根皮素(Phl)之间的分子间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实现自组装,成功整合了光热治疗、免疫调节与活性氧清除三大核心功能,精准靶向糖尿病伤口的 感染-氧化应激-免疫抑制三重病理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I-P-T NPs808 nm激光照射下展现出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可产生局部高温,有效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强效抑制效果。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该纳米平台能够显著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加速内皮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同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为伤口愈合营造良好的微环境。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感染伤口小鼠模型中,局部应用I-P-T NPs并结合光热治疗后,小鼠伤口闭合速度明显加快,上皮再生与胶原沉积显著增强,炎症反应得到有效缓解。此外,该纳米平台的自组装设计不仅改善了根皮素的溶解性,还实现了多种治疗成分的时空可控释放,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全身毒性,充分验证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该研究首次将胸腺五肽介导的免疫调节、根皮素驱动的抗氧化作用与光热杀菌功能通过自组装纳米技术有机结合,为复杂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协同治疗策略。其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为多功能纳米疗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慢性伤口治疗领域的临床转化开辟了新路径,有望在未来为糖尿病患者及其他慢性伤口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该研究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DOI: 10.1016/j.jcis.2025.13826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80559/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5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
Baidu
sogou